《植物学报》
今天是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祝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节日快乐!
黄宏全:一片丹心献青山
一片丹心献青山
--记永定区老科协 黄宏全
黄宏全,男,土家族,现年70岁,大学本科文化,中共正式党员,1973年9月进湖南农学院林学系学习,1976年8月毕业参加工作,从此与大山、树木、绿色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在大庸县林科所,张家界应用植物研究所、永定区科技局、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等单位一直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退休后,任张家界市永定区老科协林业分会副会长。1988年晋升为工程师,1994年8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多年来,黄宏全在工作中与同志们一道、联系本地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科研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并多次受到了上级党和政府的表彰与奖励。1983年,被评为全自治州先进科技工作者;1985年--1987年连续三年受到原大庸县政府记功奖励,其中1986年受自治州政府记大功,浮动一级工资的奖励;198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先进个人”;1995获“张家界市十佳科技工作者”;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张家界市委授予“张家界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材”;200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的称号。面对这些荣誉黄宏全说:“是家乡的大山成就了我,众多的专家帮助了我。”
在大庸县林科所工作期间:1978年--1984年主持《响叶杨采种育苗技术研究》省林业科研课题,198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82年--1986年主持《速生树种科学实验林》大庸部分,应用拟生造林学,
原理和方法,在大庸城区完成4500亩试验任务,不仅丰富了拟生造林学,也绿化美化了大庸新城作出了贡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1987年--1991年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杉木无性系造林技术的研究》。1991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1992年主持“大庸林区木本植物资源、利用价值与途径的研究”;1993年获大庸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1989年参加自治州林学会组织的《天门山森林植被考察》,后积极建议原大庸市委、市政府建立天门山自然保护区,使其原生植被和珍稀植物得以及时保护,为其后的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在张家界应用植物研究所工作期间:1993年4月12日,深入土家山寨进行应用植物调查时,在百姓家中发现了“霉茶”,经鉴定原植物为“葡萄科蛇葡萄属的显齿蛇葡萄”。经科技情报和中药情报检索结果为尚未见任何报道,说明该植物在应用上前无古人,是茅岩河流域的土家人民用生活实践的结晶--霉茶,开创了人类利用该植物的先河,填补了该植物在应用上的空白,为人类茶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并用“茅岩莓”进行重新命名,该项目得到省卫生厅、林业厅、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产品1997年2月28日获“茅岩莓”注册商标、同年12月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998年元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同年5月获“保健食品证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做了三件事:1.建立了完整的茅岩莓知识产权体系、2.较全面的建立了莓茶科学技术体系、3.初步建立了莓茶文化体系。并和专业户结合建立了生产基地。为该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十分扎实的基础。以上三件事付出了黄宏全八年的心血,也是黄宏全集中了众多专家的知识结晶,是对土家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草”最终获国家重点新产品。为莓茶产品走出张家界,走向大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莓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发展完善,已初具规模,全区发展到三万多亩、全市五万多亩。主产区没有荒田荒地,田边地角都是莓茶。已经成为张家界市和周边地区农村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要项目。没有8年的艰苦努力,就没有现在的莓茶。时任湖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万达在写给省林业厅长刘永寿的伩中这样评价黄宏全:“我昨天看了《湖南日报》4月26日刊登的林业技术干部黄宏全发现茅岩莓的经历,为他这种可贵的探索研究精神所感动。山区人民在长时期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许多尝试和试验,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那里科学技术落后,不可能进行科学分析论证,有的被遗弃了。
在永定区科技局工作期间:2001年--2003年,参加《中国树木志》第四卷的编写,承担该卷中伯乐树科的编写任务,2003年7月完成交稿, 2004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为国家重点图书。2003年10月以林学顾问受聘于天门山旅游股份公司,带领三位林学院学生,完成了公园内的树木资源和森林类型、森林现象与特征的调查、鉴定、立牌等森林定位评价工作,为以后林业科普基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树木调查鉴定中发现了“天门山杜鹃”,并与省森林植物园彭春良、颜立红合作,完成了该物种的论证工作,论文《中国湖南杜鹃花科一新种-天门山杜鹃》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