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报

综合新闻

自然散步 | 三星堆发现丝织残痕,走进古老植物

来源:植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1

近日,三星堆成为新闻和社媒上最热的话题。金面具残片、金箔、玉璧、龟背形铜挂饰、鸟型金饰片……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不断“上新”,引发众多关注。

相比新晋的网红金面具,在考古学者眼中,最新出土的一件貌似不起眼的“黑炭”碎块,更是意义非凡——它们是丝绸的痕迹。考古专家郭建波表示,“这是四川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织残痕,至少可以说明3000多年前古蜀人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自1989年起,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就提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猜想。段教授认为,商代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青铜文明,同古代西亚、埃及、爱琴海文明、印度古文明构成了同一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间传播交流的路径,就是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来往的。

但在此之前,巴蜀地区一直没有发现汉代以前的丝绸,学界普遍对这一说法将信将疑。如今三星堆三、四号坑新出的丝织残痕,很好地为先秦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提供直接的物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桑也是美好家园的意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陌上柔桑破嫩芽,春在溪头荠菜花”,从孟浩然到辛弃疾,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然而,桑树对于中国人的重要远不止于此。没有这种植物,就没有灿烂辉煌的“丝绸之路”。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驯化桑树用以养蚕了。到了商周时期,我国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桑树种植、采收、桑蚕饲养以及纺织的生产系统。公元前115年,安息的密特里达提二世与汉武帝签定了商业合作,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1608年,英王詹姆斯一世要求土地所有者购买并种植一万株红桑以发展纺织产业,但因家蚕不爱吃红桑的叶子,英国的丝绸产业计划就此夭折。殖民时代,桑树被引种到了北美,意图发展丝绸业,但同样没能成功。

原来,只有中国原产的桑树,也叫白桑(其种加词“alba”的意思就是“白色的”),才是家蚕的最爱。这样看来,桑树跟中国的缘分,是命中注定。

桑树在南方很常见,我家小区里就有种了不少,长江边也有野生的。这个春天,因为三星堆这个新发现,我重新仔细观察了这种植物。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则用了一种更感性的描述:“人们不知道野蚕用多长时间才找到了桑树,但自从与桑叶相遇,野蚕就把蛋白质的味道刻进了基因里。最终,为了一片桑叶,放弃了整片森林。”

这次三星堆最新的发布会,让人们得以再次回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历程。其中,被称为“发掘三星堆遗址第一人”的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34年,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组建了一支考古发掘队,在四川广汉月亮湾进行了对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从而揭开了这个20世纪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序幕。

葛维汉的一生异常丰富多彩,拥有过教育学家、语言学家、宗教比较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艺术品收藏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等相当多的身份,但最初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他的身份是一名传教士。

这个冰川运动,就是地理学史上所说的“第四纪冰期”。大概200多万年前,地球开始大幅度降温,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大陆被冰雪所覆盖,四季寒彻,森林消失,大量动植物遭遇灭顶之灾。

而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极寒气候,奇迹般地保留下来了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王国,众多古老生物在此存续了下来。

今天,它们被统称为“孑遗植物”,“植物的活化石”。在著名博物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的《天涯芳草》一书里,就记录了水杉重新被发现的传奇故事。

水杉重现于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科学上的惊人发现——1亿年前称雄世界而后消失了200万年的东方红杉,在中国内地一个偏僻的小村仍然活着!》——这是1948年3月25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上刊载的头号新闻。这里所说的“东方红杉”就是水杉。

如今,水杉已被很多国家引种。在城市绿化与居民小区里,也处处都有水杉优美的身影。水杉树干笔直,羽毛状的叶片极其优雅,盛夏碧绿,秋后经霜转红,一年四季各有其美。人们大概想不到,它还有这样曲折传奇的身世。